智能汽车生产线教学模型、新能源生产线教学实训仿真平台
智能汽车生产线教学模型制作需以 “还原核心流程、突出教学互动” 为核心,整体遵循 “方案设计→组件制作→系统集成→调试优化” 四大阶段,兼顾工艺可行性与教学实用性。
这一阶段是模型制作的基础,需明确教学重点与技术边界,避免功能冗余或关键流程缺失。
需求与参数确定:明确模型需展示的核心环节(如冲压、焊接、装配、检测、AGV 转运),确定尺寸比例(常用 1:20-1:50,适配教室摆放)、互动方式(如按钮控制、触摸屏显示)及核心智能元素(如机械臂抓取、视觉检测模拟)。
方案输出:绘制 2D 结构图(标注各工位尺寸、组件位置)和 3D 装配图(用 SolidWorks 或 SketchUp 设计),列出材料清单(如机械结构件、电子元件、软件工具),确保各环节流程逻辑与真实生产线一致。
教学模型需按 “工位模块化” 制作,每个模块独立完成后再集成,便于教学时拆解讲解,也降低制作难度。
电子部分需以 “开源、易教学” 为原则,优先选择 Arduino 或 Raspberry Pi 作为控制核心。
控制程序编写:用 C++(Arduino)或 Python(Raspberry Pi)编写逻辑代码,实现 “工件上料→AGV 转运→机械臂装配→检测合格→下料” 的自动化流程;加入故障模拟功能(如 “传感器未检测到工件”,触发报警灯提示),提升教学实用性。
数据可视化:在触摸屏或上位机(电脑)显示生产数据(如 “生产节拍”“合格率”),用简单图表(如柱状图)展示,帮助理解智能生产线的 “数据驱动” 特性。
制作完成后需通过多轮调试,确保功能稳定且符合教学需求。
功能调试:
教学适配:
标注关键部件:在模型上贴标签(如 “伺服电机”“视觉传感器”),明确各组件作用;
简化操作:将复杂功能集成到 1-2 个核心按钮,避免教学时操作繁琐;
安全优化:对裸露的电机、线路加装保护罩,防止教学时误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