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智慧社区物联网教学沙盘制作需以 “还原物联网全链路、强化教学互动性” 为核心,遵循 “需求规划→方案设计→模块制作→系统集成→教学适配” 五步工艺,确保覆盖智慧社区核心场景且满足实训教学需求。
此阶段需聚焦 “教学目标” 与 “场景落地”,避免功能冗余,确保沙盘能承载 “原理讲解、动手实操、故障排查” 三类教学场景。
需求与参数确定:明确需覆盖的核心物联网场景(入口安防、智能家居、环境监测、智能停车、便民服务),确定尺寸比例(常用 1:50-1:100,适配教室桌面或小型展台)、交互方式(触屏控制、手机 APP、上位机操作)及核心实训点(如传感器数据采集、设备联动逻辑设置、故障报警排查)。
方案输出:绘制 2D 布局图(标注各功能区位置,如 “社区入口”“模拟住宅楼”“停车场”“环境监测站”)和 3D 结构图(用 SketchUp 或 SolidWorks 设计建筑、设备模型),列出材料清单(机械结构件、物联网传感器、控制模块、软件工具),确保场景逻辑与真实智慧社区一致。
沙盘需按 “场景模块化” 制作,每个模块独立完成后再集成,既便于教学时拆解讲解,也降低制作与调试难度。
机械部分需兼顾 “场景还原度” 与 “操作可见性”,方便学生观察物联网设备的安装与运作。
电子部分需以 “开源、易教学” 为原则,优先选择学生易上手的物联网硬件,覆盖核心技术链路。
软件部分需兼顾 “自动化联动” 与 “教学可干预性”,既展示智慧社区的智能运作,也支持学生手动调整参数。
制作完成后需通过多轮调试,确保功能稳定且符合教学场景,降低学生操作门槛。
功能调试:
电子调试:测试传感器数据采集精度(如温湿度误差控制在 ±1℃/±5% RH)、设备联动响应速度(触发后 1-2 秒内执行);
软件调试:确保上位机数据显示正常、故障模拟功能有效,手机 APP 与沙盘连接稳定;
场景调试:验证各场景逻辑通顺(如 “刷卡→开门→停车场车位检测→显示空闲车位”)。
教学适配:
部件标注:在传感器、控制器、执行设备上贴标签(如 “ESP32 控制器”“人体红外传感器”),标注功能与接线方式;
操作简化:将复杂功能集成到触摸屏 “一键演示” 按钮,配套简易操作手册(图文步骤);
安全优化:对裸露线路套绝缘管,电源处加装过载保护,避免实训时短路或触电。